玉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家衲子先生 [复制链接]

1#

名家|衲子先生原创郭明馥中华英才半月刊

人物简介

衲子先生,名陈征,庆龙,大龙等。年生于北京;

年师从张慧中先生学书法和画兰竹;

年师从王雪涛、汪慎生学习写意花鸟画;

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

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教授中国画和书法。

笔墨幻化,于一瞬览古今,于微妙显大千。将眼中自然,心中自然,转为笔底自然,以一纸生机,寄于陶冶。使中国水墨画艺术流水不腐,永葆清涓者,衲子先生也。

衲子先生的水墨画令人着迷,看不够。识者皆称“过瘾,高妙,养人”。先生其人其画,具足传统文人风骨,风神萧散自超逸,性情平淡本天真。慧云含润。能得缘求教真是我们的福气。读书明理,读画亦如是。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虽自知愚钝,但心向往之。

郭明馥请教先生书法

我年考到工艺美校,有幸赶上衲子先生教授我们书法,那时年少懵懂,对艺术有一份挚诚喜爱。先生上课先带我们去故宫参观学习欣赏历代碑刻法帖。深入浅出,讲解书法源流。先学隶书,先生让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汉碑字帖。临帖时示范运笔结字之法,循循善诱,激发学习兴趣。谆谆教诲,培养正确习惯。我那个时候写字刻意用“颤笔”写,好像顿挫有力。先生很严肃地指出这个问题,“写字要用笔自然有力,不是刻意堆砌。有的字,从背后看,就几个点儿,不行。每一笔,要看清楚,想明白,有体会,再写下去。用笔要体会万毫齐力,要知道力透纸背”。为此,反复示范给我看。有一次,先生鼓励我,说我临写的《乙瑛碑》不错。我写字的兴趣更大了。先生言语朴素,精确。闻其教言,如饮甘露,至今受益。

每天出入教学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先生书写的巨幅书法“心运其灵,手熟其巧,鼓足干劲,利人非小”。这是董必武年为美校的题词。字大盈尺,神完气足,震撼人心。每天看一看,读一读,上课都精神了。在我看来,先生随意写的通知便条,也是很有味道,经久难忘。

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都性格活跃能折腾,可是再淘气的同学在衲子先生的课上都安安静静地听讲练习。同学们就是觉得他身上有一种气场,见之则令人升起敬意。卜希阳先生说“衲子先生像一位古贤”。想想看,先生那涵养深厚,气息平和的性情,古贤就应该是先生这个样子的。

美校的国画教研室有常道,衲子,卜希阳三位先生主持,是学生朝圣的地方。在那里见到衲子先生一幅水墨荷花,那酣畅淋漓,墨气袭人的气息令心为之震颤,看了良久,不忍离去。记得那是第一次看到先生的画,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画,纤浓艳丽的易入眼,抽象怪诞易入脑,唯有精神灿烂,真气弥漫的才最入心。在后来的学习中自己虽东学学西看看,但先生的笔墨痕迹却深深印在脑海里。先生的书画,自是常观常想,常看常新,成了我学习生活中最享乐的事。

记得年,我毕业后,回到学校展厅看衲子先生的画展,在教研室,先生非常认真地谈到,“要仔细观察体会,你看那些小草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当以笔墨观之”。他为我当场画了一幅水墨《玉簪花》以授笔墨之妙。对万物细微的体察才能从容精确地表达。我也体会到了,“始知酣放在精微”。看衲子先生写字画画最过瘾。先生一拿起毛笔,就如将军临阵,精神抖擞,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般的气魄。中国水墨画没有书法涵养不易深入,书画同源,一体两用。这是我从衲子先生那里得到的一个深刻启示。

年秋天,在中国美术馆看展览巧遇先生,就兴致勃勃开始问这画如何问那幅怎样,先生很耐心地讲解:“有些画很满,看似丰富,很熟练,好像下了力气,实际是一种表面热闹”。忽然看着一幅馆藏白石老人的《柳牛图》笑呵呵地指着说:“你看那白石的牛屁股画出了一片春光灿烂啊”。先生的风趣幽默令我也跟着笑了起来,听先生聊艺术是长见识又开心的事儿。

衲子先生说:“咱们水墨画的技法,功夫,学养,格调,都很重要。学习要循序渐进,多体会,慢慢积累,水到渠成。水墨画艺术是要创新发展,但是前人树立了高度,首要是深入学习继承。就像跳高,要努力从上面跨越过去。笔墨,一笔下去,要有造型,又要传达情感,还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表现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这是凝炼,也是高难度的艺术标准啦”。中国水墨画,以宋代苏轼、文同、梁楷、法常开始,至明代陈淳、徐渭日臻成熟又石涛、八大以轶世之才,于笔墨集先贤之大成。皆以笔墨抒写物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精粹的笔墨,一点一拂,发摅心意,惨淡经营。一生兰,半世竹。绝非易事。先生的一幅画《笔墨二字颇不易得》,正提示了书画艺术的这个高度。衲子先生执高标于物外,透本然入性地。故时一洒落,无不臻妙境。

近年来,衲子先生有几次展览呈现,每次都是爱好者的饕餮盛宴。先生的画不多见,我也是珍惜每一次看画以及和先生见面的机会。先生深居简出,笔墨自娱,淡泊为怀,随境养和,人人敬之。他的画室就是道友学生的“桃花源”常有学生同道请益,皆有问必答,和蔼可亲,令人如沐春风。尝嘱咐青年人:“学习艺术首要陶冶性情,要多看古人的东西,学而思,专注就好了”。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正是衲子先生其人其画的本质。本立道生。先生喜爱元人倪云林,喜其天真简淡和洒脱飘逸的境界。《松壶画记》云:“倪迂客画,正可匹陶靖节诗,褚登善字,皆洗空凡格,独运天倪,不假造作而成者,可为艺林鼎路”。先生的探索实践正好为学人诠释了这些思想。先生有一幅既有禅味又有现代气息的作品《清水一钵鉴自心》。观此画觉其尽得见“清空”二字。禅机一棒,可得三昧,跳出烦劳。戴熙说:“闲则功力厚,静则智慧灵,淡则意趣别,远则气味长。”读衲子先生的画想到此“闲、静、淡、远”四字。先生是如此默契陶渊明和倪云林啊!

先生画过一幅人物画,是以宋代的文人田诰的故事为题材。此人好读书。每作文构思时,必藏匿于深草中,不闻人声,忽然自草丛跃出,顷刻成篇。生动传神的画出了田诰从寂静中酝酿激发灵感到激情创作时的神情境况。这个作品使我想到,先生也好静,颐精养气,喜欢默默地观察,静静地思考。妙想一得,却又以动如脱兔般的行笔,落墨一气呵成。先生和这位古人的文思行止好像。衲子先生画《竟日春树下坐》。就是一种冲和蒙养的状态,看似“走神了”,实际在“凝神”。有人说,先生坚守寂寞。在我觉得,先生的精神世界可是充沛,饱满,细腻,鲜活的。心态是自洽、喜悦、纯善的。从不刻意,一任自然,从心所欲而不越矩。古贤之风今犹在。

衲子先生原名陈征。

清人何绍基有段文字描写画家石涛“万山青破中,着古怪衲子,如吸云光,饮涛绿者,盖苦瓜自写照耳”。先生说:“年轻时觉得这个意境好,很喜欢,遂以此为号,一直沿用题画”。故世人皆知衲子,确不知其缘由。文人墨客以号流传者甚多,青藤名徐渭,陈淳号白阳。如此雅趣,自古有之。

先生早年随张慧中习书法,师从王雪涛,汪慎生习花鸟,以中国画和书法为世所重。周汝昌先生题“衲子画笔,生机流动。真趣盎然”。卜希阳先生常说:“衲子的画天分高,功力深厚,品格超迈,书法奇肆跌宕,深得魏晋人的神髓”。

衲子先生特别注重雪涛先生艺术上的“不一般化”主张。虽然画的都是常见题材,也是传统写意画,但是他采取了新的角度切入平凡的事物,并以出人意外的方式来表达,务求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正是:“道别人眼中熟,书他人笔下无”。用心之妙奇,笔墨之妙,超凡脱俗。

活色生香五百年,艺术来源于活泼泼的万物生灵,以万物生命精神为蒙养,人即有蒙养之灵,心中就会升起无限生机,生意,生态,生趣。笔墨就会有神采灵秀气。

天地间一草一木一鱼一鸟,都能引起他的情思。先生画《莲动知鱼子》,水波荡漾中,小鱼自在游弋,莲蓬好像感觉也在随波晃动。画不盈尺,几笔水墨,却如此鲜活,动感。搜妙创真,真妙。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以写意式的以我观物,即而自由无碍的独抒性灵,咏物言志。笔墨幻化,于一瞬览古今,于微妙显大千。将眼中自然,心中自然,转为笔底自然,以一纸生机,寄于陶冶。使中国水墨画艺术流水不腐,永葆清涓者,衲子先生也。

民族绘画自有其源流。耄耋之年的先生依然挥毫不辍,笔歌墨舞。以专注,探索,传承,创新的笃行绍隆着中国水墨画和书法传统,大宜后学,净化时风。当前,学风日盛,习书画者日众,当察圭臬之妙。问笔墨之正道也。谨作斯文,感恩先生教泽。

祝先生健康长寿!

作品赏析

▲诗境▲

▲濠上观鱼▲

▲笔墨▲

▲兰竹▲

▲莲动知鱼子▲

▲落花游鱼▲

▲玉簪▲

▲芙蓉▲

▲宋人田诰逸事▲

▲苏轼诗句▲

《中华英才》半月刊发布

作者:郭明馥

图片:郭明馥

制作:李鹏

编审:范丽庆

原标题:《名家|衲子先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